英国航母敢不敢闯台湾海峡?答案已经写在皇家海军的锈迹里。
当“威尔士亲王”号慢吞吞返航,英国人却为一条护卫舰要不要过海峡吵翻天。
这场内讧把伦敦最后的体面撕成碎片,也暴露一个更尴尬的问题,衰败的英国拿什么对华示威。
8月20日《泰晤士报》爆料,国防大臣希利想把“里士满”号扔进海峡。
外交大臣立刻反对,称这是挑衅。
军方强硬,政客退缩,唐宁街只能含糊其辞。
一条服役三十年的23型老爷舰竟成了伦敦的烫手山芋。
英国媒体却把它吹成“更大、功能更强大”,听起来像黑色幽默。
6月英国刚派河级巡逻舰穿越海峡,低调得像小偷。
如今想升级成护卫舰,舆论先炸锅。
原因简单,英国再也输不起一次被围观的尴尬。
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自身难保,F-35B两次迫降。
一次落印度,一次落日本,皇家海军面子碎了一地。
30亿英镑打造的滑跃甲板航母,没有弹射器,只能当两栖舰用。
45型驱逐舰“无畏”号累计停用3000天,比服役时间还长。
机敏级潜艇一度全部趴窝,码头空空荡荡。
26型护卫舰推迟到2028年,31型还在图纸上。
海军专家承认,船员短缺,备件见底,码头不够用。
就这阵容,伦敦还想在台海秀肌肉,难怪自己人先打起来。
英国政客很清楚,真把军舰开进海峡,迎接它的不会是喝彩。
中国海空兵力足够把整条船从头到尾拍成纪录片。
社交媒体时代的围观,比炮弹更致命。
皇家海军上一次被围观是苏伊士运河,那次直接丢了帝国颜面。
历史不会给第二次遮羞布。
更深层次,英国此行本就为了替拜登站台,不是保卫不列颠。
欧洲战火未熄,却把仅剩的机动兵力派到远东。
英国纳税人质问,为什么不把船留在本土。
答案尴尬,因为美国海军需要象征性的跟班。
象征一旦露馅,盟友比对手更失望。
于是伦敦陷入两难,不闯海峡,美国失望。
闯了海峡,又怕露馅。
内讧由此而生。
国防大臣想用行动证明“全球英国”还活着。
外交大臣担心中国反制让贸易雪上加霜。
两边都有理,两边都心虚。
最终的决定大概率是折中,让“里士满”号贴着海峡边缘蹭一蹭。
既对华盛顿交差,又不触碰北京红线。
这种走钢丝的把戏,英国近年玩得越来越熟练。
去年航母战斗群借荷兰护卫舰凑数,今年再借美国驱逐舰护航。
拼凑的舰队,拼凑的意志。
表面是航行自由,实质是国力透支。
英国早已不是马岛战争时的英国。
造船厂萎缩,产业链断裂,连航母的螺旋桨都要外国代工。
国防预算被通胀啃掉三分之一,却还要维持核威慑。
钱不够,就只能玩象征主义。
于是我们看到滑稽的一幕,一条护卫舰的去留,竟能引发内阁级争吵。
放在三十年前,难以想象。
那时的皇家海军还能组织远征舰队。
今天,一条海峡就能让伦敦失眠。
更讽刺的是,英国刚通过新国防法案,把中国列为“划时代挑战”。
法案措辞强硬,军舰却连出门都费劲。
语言上的巨人,行动上的跛脚鸭。
英国智库给出建议,把战略重心缩回北大西洋,专注保卫本土。
政客不听,执意要刷存在感。
存在感刷得越多,衰败暴露得越彻底。
国际政治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舞台灯光一打,皱纹无处藏身。
对中国而言,英国军舰来与不来,都不影响台海大局。
海峡早已不是外部势力撒野的地方。
真正值得关注的是,英国国内的分裂预示西方阵营的松动。
美国需要炮灰,炮灰却开始讨价还价。
今天英国为一条护卫舰扯皮,明天可能轮到日本为导弹基地闹预算。
联盟最怕的不是对手强硬,而是自己人先泄气。
泄气的根源是实力不再匹配野心。
皇家海军的衰落曲线,正是大英帝国收缩的缩影。
当军舰成为政客的内斗工具,威慑就沦为笑柄。
英国航母最终没敢闯海峡,却无意间闯进了另一个更尴尬的领域。
它让全世界看到,曾经的海上霸主如今连一条海峡都要反复权衡。
这种权衡背后,是国力、意志、联盟信誉的全面透支。
透支的账单迟早要还,还账那天,台海不会有英国军舰,但会有更多英国制造的笑话。
历史不会记住一艘护卫舰的航迹,却会记住一个帝国如何亲手拆掉自己的光环。
而我们,只需要在岸边安静看着,看潮水退去,谁在裸泳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#优质内容激励计划#
恒汇证券-配资大全-杠杆配资平台哪家正规-配资炒股开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