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尚希贤模样像知识分子,看问题没有知识分子的样,被讽臭椿
早上刚刷到老胡盘道,中午就被系统安排看崇尚希贤的视频。真有点像命运的推送,AI比我妈还懂我。
标题是《香椿像臭椿,但品质不一样》。农村娃一眼就明白,香椿能吃,炒鸡蛋yyds;臭椿……你要敢摘回家试试,全村都知道你味觉出bug了。叶子倒是肥厚,比香椿大一圈,可惜没啥用处。也没人烧过这玩意儿当柴火——太冲鼻。
视频开头和老太太唠嗑,两人对话氛围很“村口树下议事厅”。突然一个物比人,说司马南就是臭椿。这脑洞,我服气。
然后开始怼司马南,说1976年青霉素打一针才2分钱?他直接反驳:自己56年出生,同龄人啊,当年青霉素三四毛钱一支,还质问:“为啥睁眼说瞎话?满嘴跑火车?” 这场面,有点饭桌杠精那味儿了。
不过,他的逻辑好像绕了一圈又拐回来:司马南否定改革开放,就是想说大家现在看不起病呗。新三座大山都搬出来了,一句话忘记前一句在批判谁。这思路,比北京地铁换乘还绕……
医疗保障那段,本人有发言权,小学时腿根长个肿包,一周没去学校,每天卫生室打针,六支青霉素愣是压不住火。一分钱药费没见家里掏过,全靠合作医疗兜底。赤脚医生说破了就好,不用刀,也不用钱,就等流脓贴膏药。这种体验,现在小孩怕是只能梦里找吧?
七十年代初,我妈胆囊炎,在县医院做手术,两位姐姐十八岁以上,为母亲输血,这操作搁现在怕得实名举报。但账单全由赤脚医生结算,我们家零花销。我是真心感激合作医疗,要不是它,我估计成留守儿童系列选手了。
但崇尚希贤完全get不到合作医疗的优越性,只盯着农村人生孩子难的问题。“那时候的人在家生孩子”,他说得轻巧,那会儿确实资源紧张,全国普遍现象。不止中国,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标配。当时接生员、赤脚医生基本都是“社交牛X症”患者,上门服务随叫随到。如果真遇到难产,再协调送医院,人命关天还是有人管的,不至于乱葬岗再冒头吧?
顺便提一句,那时候农村生娃几乎免费,新农合之前二十年的空档期才是真的“生不起病”。后来的新农合虽说补上来了,但自费多、报销少,进城打工的小年轻还是顶不住压力,“小病扛,大病拖”成日常台词。不信可以问问身边90后谁小时候被拔罐、刮痧治过感冒……
教育方面,他自己承认拿着政府开的困难证明减免学杂费。一块五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,但能减免说明政策照顾到了最需要的人。他现在却转头吐槽那个时代,是不是忘恩负义另说,总觉得哪里别扭。“站着说话腰不疼”的既视感扑面而来。
住房问题更迷惑。他举例70年代平均每人3平米,现在30平米,看起来数据飞升。但现实呢?北京土著老太太和女儿挤五六平米房间,这画风放今天简直都市寓言故事。而蚁族、北漂买房之痛,更别提结婚、生育率低这些社会现象,到底是谁制造焦虑呢?
最神奇的是,用“臭椿”这个梗把所有矛盾糅一起。从批判个人(司马南)跳跃到前三十年体制,再弹射回现代生活困境,一波连招让观众晕菜。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故意这么整,让评论区热闹点,好涨粉?
其实评论区也很灵性,有网友直接戳穿:“外形挺有文化,其实观点跟不上。” 这评价精准如狙击枪——装得挺像知识分子,可惜骨子里差那么股劲儿,就跟香椿和臭椿摆一起,你仔细闻闻就知道差距在哪了。有网友留言更狠:“净会挑刺,却从来不给解决办法。” 一语中的啊!
不得不佩服这种网络舆论场,“凡尔赛式吐槽”和民间冷幽默齐飞。有个老哥发图,把香椿名牌挂在臭树上,说这是某些人的真实写照——外壳包装再光鲜,也盖不了内里的尴尬属性。我看到这里笑出了声,这才是真正懂生活懂历史的人情味嘛!
最后忍不住碎碎念一句:信息爆炸时代,各种声音混杂,很容易迷失方向。但无论哪种观点,都该带点烟火气,多一些实际体验和同理心,而不是隔空指点江山或者冷嘲热讽。不然,就真的变成村口那棵又高又大的……你懂的树啦~
你们怎么看这种“长得像知识分子”的表达方式?有没有碰见类似案例,让你哭笑不得?留言区等你的故事!
免责声明: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,不构成历史结论,仅供交流探讨参考
恒汇证券-配资大全-杠杆配资平台哪家正规-配资炒股开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